上海控本资本
免费咨询电话:400-114-1349
-热门资讯-

30多家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上市或解“燃眉之急”
来源:腾讯科技&数可视 | 作者:worldfh | 发布时间: 2018-07-26 | 180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 年,科技&互聯網公司赴美、港上市消息不斷:已完成上市的 B 站、虎牙、映客、小米等;已申請上市的美團、房多多、拼多多等。


2018 年,科技&互聯網公司赴美、港上市消息不斷:已完成上市的 B 站、虎牙、映客、小米等;已申請上市的美團、房多多、拼多多等。

 

2018迎科技公司上市熱潮:“跑步”上市能否贏得市場青睞?

 

截至 7 月 23 日,在美港股市場已經或正排隊上市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達到了 33 家,以井噴之勢創下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境外上市數目的新記錄。




這些科技&互聯網公司之所以會紮堆赴美、赴港上市,核心原因是一級市場出現“錢荒”,企業選擇去二級市場籌集資金。騰訊科技將通過一組圖,帶您梳理 IPO 境外上市潮背後的邏輯。

一級市場“錢荒”:資管新規定帶來的機構“募資難”

 

一級市場回歸理性,出現“錢荒”,促使企業加速上市進入二級市場籌集資金。

 

1、為什麼一級市場會“錢荒”?

 

主要原因之一是資管新規的出臺。資管新規對投資私募基金的 LP(有限合夥人)設置了更高的門檻,GP(普通合作人)的募資情況不樂觀。




新規將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的 50 萬元降到了 40 萬元,但是在家庭金融資產方面由原來的 300 萬元提升到了 500 萬元,並且還新設了“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 300 萬元”的規定。

 

這無疑提高了 LP 入場的門檻,直接導致了 GP 募資困難。

 

同時,此次新規的總體監管邏輯是打破剛兌、降杠杆、降風險、降成本,其中打破剛兌影響最大的是銀行資管領域,新規將使銀行自身的募資變得困難,引發創投行業的連鎖反應。

 

2、一級市場“錢荒”帶來的影響

 

一級市場資金收緊的結果,直接體現在了 GP 募資的表現上:




資料顯示,從 2016 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投資市場完成的募資基金數量基本呈遞減形勢,2018 年上半年,這一數字比同比減少了 19.5%。



募資基金數額也出現大規模縮水,2018 年上半年完成募資基金規模僅為 341 億美元,同比更是減少了 74.6%。

 

此外,從 2016 年下半年開始,雖然基金整體的募資需求越來越旺盛,但最終完成募資的基金數量和規模卻呈下滑趨勢。基金募資的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差距越來越大。

 

募資數額收緊,深諳“錢要花在刀刃“上的 GP 投資更謹慎,早期投資階段逐漸後移,資金集中在確定性高、風險低的中後期專案,擠壓了更多初創公司的融資空間。

 

於是,一級市場便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怪像:

 

一面是機構募資難,出手更謹慎,導致大多數公司融資難;一面是 C 輪之後的獲投事件頻發。




從 2017 年開始的投資情況來看,獲得億元以上融資數量在逐年遞增,而這些融資大多發生在 C 輪以上。從融資金額上來看,C 輪以上的融資比例由 2017 年上半年的 12.4% 攀升至 2018 年的22.6%。


二級市場成為企業籌集資金地,美股、港股成為上市“黃金地”


 

一級市場融資難,倒逼企業奔赴二級市場籌集資金。由於 A 股 IPO 審核從嚴等原因,導致美股、港股成為科技&互聯網公司上市首選。

 

1A IPO 審核從嚴





為了控制資本泡沫,規範國內二級市場,從 2017 年第三季度開始,A 股 IPO 審核從嚴信號明顯,IPO 審批通過率驟降。





雖然 2017 年 IPO 整體數量還是達到了歷年最高值,但是受 IPO 低通過率的影響,從 2017 年第三季度開始,A 股上市的申請數量開始走下坡路。到了 2018 年,第一季度申請 IPO 數量已經降到了 388 家,同比減少 35%。

 

2、小米上市,撕開港股“同股不同權”的口子

 

今年四月開始,港交所正式公佈《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修訂諮詢總結,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7 9 日,小米正式在香港 IPO ,“同股不同權”正式登場港股。這為希望實現“同股不同權”的企業撕開了口子。




“同股不同權“允許公司發行不同種類的股份,即便公司進行多輪融資,持股比例被稀釋的創始團隊,也可以通過 B 類股票實現對公司的掌控權。

 

3、美股對科技公司的接納度更高




在企業面臨資金荒的情況之下,美股也成為企業嚮往的上市地之一:

 

第一,國內的很多科技&互聯網企業,其背後的投資方都是美元基金,在短期內赴美上市更便捷。

 

第二,美股上市週期短,又採用雙層股權結構模式,也能夠確保公司創始人及其他大股東能在上市後仍保有足夠表決權控制公司,對盈利要求比較寬鬆。

 

第三,美國證券市場規模高於其它國家金融市場,企業在美股能夠迅速拿到融資,有利於投資人更快地退出。

 

第四,美國股市換手率,市盈率較高,且擁有大量的遊資和風險資金,加上股民具備崇尚冒險的投資意識,對企業吸引力較大。

 

4、再不上市,二級市場恐怕只剩“殘羹”

 

美港股現在有下行趨勢,再加上今年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頻遭破發,愈發傳遞出了投資者看空股票市場的信號,如果不及時上市,二級市場的估值很有可能受到壓制。

 

而基石投資者的資金總額有限,此時正是上市的最好時機,若在螞蟻金服等巨型獨角獸之後上市,可能市場只剩下殘羹了。




對於 IPO 上市潮,科技大佬怎麼看?

 

針對今年科技&互聯網的上市熱潮,業界人士也表達了他們的一些看法:




“虛高市值”和“割韭菜”也是這些已經入場的玩家們關心的問題:先尋求二級市場的資本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一旦發生資本泡沫,企業將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

 

我們預計,接下來公佈上市計畫搶灘登陸美股港股的科技、互聯網公司數量仍會繼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