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最近成為圈裡熱議的話題,一時刷爆朋友圈,主要原因是馬雲的螞蟻金服等幾個核心獨角獸疑似不能直接回歸A股,而是要通過發CDR的形式回來。
那麼,CDR到底是啥意思?它為什麼能刷爆朋友圈呢?
CDR的全名叫“中國預托憑證”(China Depository Receipt)。
舉個栗子,星空財富在美股上市多年,我們打算回國募集資金。於是我們和中國銀行商量,把5000股星空財富的美股放到中國銀行“託管”,然後中國銀行以這些託管的股權發行同等數量5000股的CDR,然後捏,境內投資者可以買賣這種CDR來交易。
但CDR畢竟是一種金融衍生品,和直接買股票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1.買股票本身代表分享公司的經營權,你就是股東。真的像姚老闆這樣的資本大額加個杠杆過來買買買,分分鐘可以舉牌控股成為大股東,擁有話語權換掉看不順眼的人。
而CDR的持有人可以享受上市公司的分紅,但不參與投票(投票權由託管銀行掌控),也就是不參與決策,只享受投資收益(當然還包括承受損失)。如果上述你看暈了,簡單的說,CDR就證明你有權利買入這支海外的股票(實質上類似認股權證);
2.為啥要把這裡的託管銀行用中國銀行舉例呢,因為受託的銀行必須在兩國都有分行,如此可見這種銀行中間業務是一個般農村商業銀行做不來的。話說又給國字頭大銀行多了一筆中間業務,不錯;
3.這玩意其實是在山寨美國的ADR,當然我們不是最早山寨的。縱觀山寨貨,還包括全球預托證券(GDR)、國際預托證券(IDR)、新加坡存托憑證(SDR)等不同的DR 品種。我過上市公司所謂的登錄美股,海外上市,有不少是通過發行ADR來實現的。這裡我舉幾個知名的栗子:深深房、中國華能國際(600011)、華誼集團(600623)(以前叫輪胎橡膠)等都發過;
4.對於馬上打算隨時購買CDR,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玩意畢竟不是股票,沒有股票市場辣麼大的交易規模和市場容量。你去看看我第三條說的那些公司在美股發行ADR的表現,波動是比個股要大的,而且交易不連貫(因為有時差),具體參考B股或者新三板(介於二者之間)。而且即使開了,應試會對於投資人也是有要求的,為了保護韭菜的生存利益,估計會有個准入制門檻。
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醬紫的,為啥要用CDR的形式而不直接掛牌融資捏?
1.省心。就拿優質的BATJ來說,為啥當年要大老遠去美國上市,還不是因為沒滿足A股IPO的條件又急於上市。我A現在對於股權結構、盈利能力都有嚴格要求,不想美股,好上也好下。發行這個CDR可以簡化手續,同時在我A募集到資金;
2.省事。不用拆除VIE(可變利益實體,在國外上市與國內經營分離的一種協定模式)。一般中概回歸,先在美股私有化再退市,然後在A股重新上市。不拆VIE就是不改變上市公司的主體結構,省去了很多時間和手續,會實現迅速上市;
3.省錢。最早發明ADR的J.P.摩根就是為了節省減低股息發放時來回郵寄股票以進行股東確認領取股息所帶來的成本而設計的。IPO一般要通過券商的投行業務部,給人家一筆服務費,還有些不可說的其他費用,現在通過發CDR顯然是可以省一些錢的。
但這事,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監管部門還要有個適應過程,畢竟要涉及相關法律條款的調整。兩種資本市場最大的差異在於《證券法》的差異和交易制度的差異,另外還有時差。這裡還解決了另一個問題,人民幣不出境買美股。不知道曾有多少土豪去美國換身份搞美股,但不少還是買美股的中概。這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說不定若干年以後美國包括全球不少好的公司發現中國股民人傻錢多好忽悠都來發CDR,領導們多年渴望實現的資本市場國際化又推進了一步。
PS:螞蟻金服最大的對標是國內的商業銀行。把P2P幹趴下了,可以通過監管可以通過並購,可以讓傳統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或者成立子公司……但是,螞蟻金服做的事,傳統商業銀行做不了。因為它畢竟是依託阿裡整個電子商務資料的,這裡包括消費習慣偏好,而單一商業銀行彼此之間不能共用客戶資料。因此螞蟻金服要回來是對傳統商業銀行估值的重大威脅。
當然,如果你還看不懂什麼是CDR,那麼小編還送上一張比較易懂的圖:
